毕业设计与研究生培养管理
毕业设计与研究生培养是学院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本期学院通过督导检查、问题总结、流程优化等方式,强化过程管理,明确培养方向,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筑牢基础。
学院教学督导组严格按照毕业设计总体工作安排,有序推进各环节检查工作。2024年12月,督导组在江安校区分组参与土木专业开题报告答辩工作,通过旁听各答辩教室的现场情况,全面了解学生选题合理性、研究思路清晰度及导师指导到位程度,为后续开题环节的优化提供第一手资料。2025年5月22-23日全天,督导组在江安一教A座607等教室对土木工程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进行现场检查,重点关注答辩流程的规范性、评委提问的针对性及学生应答的专业性。现场反馈显示,学生均能有序完成答辩环节,从PPT汇报到问题回应均符合学校、学院的相关要求,答辩秩序井然,整体质量达到预期。
工程管理教研室则聚焦研究生培养全流程,开展专题研讨活动。针对2022级硕士毕业论文送审答辩中暴露的问题,教研室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系统梳理,从论文学术规范性、研究方法科学性、答辩准备充分性等方面总结共性问题与个性案例。在此基础上,围绕下一届毕业生的开题、中期、答辩等关键环节,教师们逐条讨论重点要求:开题阶段需强化研究方案的可行性论证,要求学生提交详细的文献综述与技术路线图;中期检查需增加研究数据的初步分析环节,确保研究进度与计划一致;答辩环节需规范PPT结构,突出研究创新点与实际应用价值。通过讨论,教研室明确了后续研究生工作的核心方向——以“学术严谨性”为底线,以“问题导向”为核心,推动研究生培养从“完成论文”向“产出高质量成果”转变。
同时,工程管理教研室还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培养体系展开深入研讨,包括2023级分模块工作的推进细节、2024级专业培养模式的调整方向及微课程建设的具体路径。教师们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与学生就业需求,对现有模块设置进行评估,明确了需保留的核心模块与可拓展的新兴模块;在培养模式上,初步形成“基础课程+方向选修+实践学分”的框架构想;对于微课程建设,则聚焦如何通过碎片化学习资源补充课堂教学。通过本次会议,教研室全体教师进一步明晰了模块未来发展的基础与必须坚守的阵地,确定了个人在课程设置中的角色与方向,达成了“团结建设模块、积极提高教研室团队协作能力”的共识,为后续培养方案的落地奠定了思想基础。
课程教学创新与专业建设研讨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本期各教研室围绕课程创新、专业建设、教学资源优化等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推动教学内容与形式与时俱进,强化专业竞争力。
建筑系以“数字技术赋能建筑教育”为核心,开展《参数化设计-2》公开教学活动。丑国珍老师主讲的《参数化设计》系列专业理论课程,紧密跟踪当下数字技术发展趋势,将新近的计算机空间建模技术与环境模拟技术融入建筑设计教学过程,打破了传统建筑设计教学的思维边界,有效拓展了建筑学专业教学的交叉性与创新性,受到选课同学的广泛好评。本次公开教学活动特别邀请了校外该领域研究者王博士及建筑系赵炜、唐浩、冯田、曾如思、方志戎等教师参与观摩。活动中,王博士受邀作了关于空间智能的简要学术报告,从前沿理论角度为课程补充了新视角;课后,参与教师与学生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技术应用等展开热烈讨论,形成了多项建设性意见。此次公开观摩教学不仅为建筑系教师提供了跨视角、多学科的研讨平台,更推动了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助力专业更好、更快地适应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教研室则聚焦新兴方向建设,组织开展针对性的基层教学组织活动,核心议题为智慧水务微专业的申报与建设。活动中,全体教师共同审阅智慧水务微专业申报书初稿,逐字逐句研讨申报依据的充分性、培养目标的精准性、建设方案的可行性,从“为何建设”“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三个层面提出优化建议,如补充行业人才需求数据以强化申报依据,细化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定位以明确培养目标,完善校企合作环节以充实建设方案。同时,针对该微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师们进行了细致讨论,重点关注三方面: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性,确保从基础到进阶的循序渐进;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参考头部水务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调整课程内容;与现有专业课程的衔接性,避免重复教学与知识断层。通过深入交流,为智慧水务微专业的后续申报与建设奠定了扎实的框架基础。
建筑与环境能源工程教研室面临土木工程专业生源减少导致模块课程难以正常开展的现实问题,专门组织召开微课程申报与讨论专题会。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研讨,围绕如何通过微课程建设破解教学困境展开头脑风暴。教师们首先分析了现有模块课程的痛点:部分小众模块因选课人数不足难以开课,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够全面。针对这一问题,大家共同探讨微课程的建立思路与具体安排,形成了明确的推进方向:一方面,计划参考其他院校微课程的成熟建立模式,对现有模块课程进行系统梳理与整合,将内容相近的模块合并为综合性微课程,在调整优化中尽量满足各位教师的教学任务需求;另一方面,强调微课程的内容必须兼具新颖性与时代性,紧密贴合行业技术发展与教学实际需求,避免简单复制传统课程内容。会议明确要求各位教师在会后结合自身教学专长,提交初步的课程建设方案,预计于暑假前汇总形成初稿,以便进行下一步讨论完善。
理论力学教研组本学期创新备课形式,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集体备课,充分利用理论力学现有智慧树课程体系的线上资源优势。各任课教师针对教学资源进行系统性优化:针对学生反映较多的摩擦问题、平面运动问题和动力学问题,共同打磨典型例题,增强例题的代表性与易懂性;在智慧树课程中补充相应的数字资源,如动画演示、虚拟实验等,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新增学生自我学习和评价环节,通过在线测试与习题反馈,让学生实时掌握学习成效。同时,负责智慧树平台管理的教师还对平台反映的其他情况进行系统优化,包括页面加载速度、资源分类导航等,提升线上学习体验。5月份,教研组长董江峰老师与教学经验丰富的魏泳涛老师(其指导的学生在多项竞赛中表现优异)针对“动静法中的主矩平衡和相对动量矩定理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进行了深入的专题讨论。魏泳涛老师专门制作了讲解PPT,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梳理知识点逻辑,明确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讲授思路——先通过简单案例演示两者的一致性,再逐步推导适用条件的差异。此次讨论为全体教师提供了清晰的教学参考,有效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讲授困惑。

环境系教研室以“夯实教学基础,提升课程质量”为目标,开展环境化学集中备课活动,覆盖授课重点内容梳理、课堂考核与中期考核要求明确、期末考题设置原则及教学计划调整等核心议题。教师们首先共同梳理了课程的核心知识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反馈与学科特点,明确了需重点讲解的内容框架。针对现存的教材老旧、课时较短等问题,大家经过深度讨论形成解决方案:在内容取舍上,确定以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和生物圈污染物的归趋为四大重点模块,将描述性知识点交由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在课堂上聚焦关键概念与原理的解析;在教学方法上,结合第6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的归趋”内容,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通过期中PPT汇报的形式检验自学效果,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针对教材和PPT内容老旧的问题,教研室一致决定组织教师购买环境化学第三版新教材,通过新旧内容对比,于今年下半年系统修订教学PPT,更新知识点并融入近期研究成果,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关于期末考试,经充分商讨确定采用闭卷形式,考题对标国内主流院校考研题型,设置名词解释、填空、简答、综述和计算等多种题型,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应用能力;同时建立出题轮换机制,每次由两位教师分别独立出一套题,每年轮换出题人,确保考试的公平性与严谨性。

实践教学与田野调研活动
实践教学是连接理论与现实的桥梁,本期风景园林教研室通过组织专题调研活动,推动课堂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探索“课堂-田野-人才”的良性互动模式。
风景园林教研室教师带领公园城市与智慧景观微专业学生,前往成都公园城市教育实践基地——蒲江铁牛村,开展公园城市乡村表达专题调研活动。本次调研共有33名师生参与,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直观感受“公园城市”理念在乡村场景中的创新应用。师生们先后参观了铁牛村的多项乡村在地实践成果,包括麦昆塔空间站、乡村大书房、丑美生活馆和生态果园空间,这些场所既保留了乡村的本土特色,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与生态智慧,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学习案例。
调研过程中,微专业的21名同学被分为6个小组,围绕“铁牛村CountryWalk-NIUSPOT”主题开展小课题探索,鼓励学生从自身专业视角出发,发现乡村建设中的问题与机遇。各小组通过实地测量、村民访谈、资料收集等方式,初步形成了兼具创意与实用性的探索成果。
本次专题调研不仅让同学们在乡村建设实例中深化了对“公园城市”理念的专业认知,直观感受了实践前沿的创新做法,更引导大家探索多学科协作的开放式学习途径。通过实地调研与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全体参与者深入理解了城乡融合背景下实现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的有效路径,既实现了师生在田野调查中的教学相长,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跨学科思维与青年智慧,切实助力了“课堂-田野-人才”的良性互动生态构建。
学科发展规划与教学研讨
学科发展规划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城乡规划教研室通过系统开展学科前沿学习与教学研讨活动,为专业的长远发展明确方向、夯实基础。
城乡规划教研室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系列专题活动,首要内容是学习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和趋势,通过研读最新学术期刊、行业报告及政策文件,及时掌握城乡规划学科在智慧城市、低碳城市、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实践。在此基础上,教师们结合四川大学城乡规划学科的现有基础与特色,指导并研讨学科发展建设的相关问题,包括学科方向的凝练、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科研平台的建设重点等,致力于找准自身定位,形成差异化发展优势。
同时,教研室还聚焦城乡规划教育与教学的具体问题和经验展开深入讨论,涉及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路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等。通过分享各自的教学心得与遇到的困惑,教师们相互借鉴解决方案,逐步统一教学理念。
通过上述系列活动,城乡规划教研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方面,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科前沿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学科发展的战略路径,确保专业建设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另一方面,为迎接下一轮学科评估和规划教育相关工作做好了充分准备,从材料梳理到特色提炼均形成了初步思路。
总结
本期建筑与环境学院各教研室围绕毕业设计管理、课程教学创新、专业建设推进、实践调研开展及学科发展规划等核心工作,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扎实的基层教学活动。从毕业设计的全流程检查到研究生培养要求的细化,从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到微专业、微课程的探索,从田野调研的实践育人到学科发展的战略谋划,各项活动均紧密围绕“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核心目标。通过不同教研室的协同努力,学院进一步强化了教学过程管理,优化了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深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学院将继续聚焦内涵建设,推动各环节工作提质增效,持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与学科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