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

建筑与环境学院基层教学活动工作简报2025年 第一期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07/16 12:45:25 | 点击: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研讨

建筑学专业围绕学科发展召开专项建设讨论会,为专业未来发展擘画清晰蓝图。会上,曾艺君书记深入解读了四川大学2024年大类招生政策及2025年专业分流方案,结合建筑行业发展趋势与学校整体办学定位,强调方案对优化生源结构、提升专业适配性的重要意义。魏柯副系主任详细介绍2025版培养计划,该计划聚焦“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理念,在保留核心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新增数字化建筑设计、绿色建筑技术等前沿课程模块。

参会教师围绕专业发展方向、毕业设计质量提升、课程体系优化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建议强化校企合作实践环节,与知名建筑设计院共建实习基地;优化毕业设计选题机制,注重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加强跨学科课程融合,推动建筑学与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的交叉渗透。会议明确,将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骨干教师研修计划”等举措加快青年教师培养,并针对性引进智能建筑、历史建筑保护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持续提升教学水平与专业特色。

结构教研室同期开展“落实一流本科教育教学发展大讨论——AI赋能发展研讨”,全体教师深入学习《关于落实一流本科教育教学发展大讨论有关工作的通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等文件精神,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相关部署,将政策要求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研讨聚焦“教育强国,川大何为,一流本科何为”核心命题,探索AI技术在结构力学课程建模分析、混凝土结构设计模拟等教学环节的应用路径,计划开发AI辅助教学平台,实现个性化习题推送、实时结构受力模拟演示等功能,推动教学模式从“传统讲授”向“智能互动”转型。

新学期教学工作安排

各教研室统筹规划新学期教学任务,确保教学工作有序推进。结构教研室召开专题工作会,系统传达学院关于“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深化科研反哺教学”的工作精神,明确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重点方向。会议公开教研室经费使用明细,涵盖教学设备采购、学术交流、学生竞赛指导等支出项目,通过透明化管理保障经费使用效益,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工作。针对2024届毕业设计,制定“三查三改”节点管理机制,即开题检查、中期检查、定稿检查三个关键节点,要求教师全程跟踪指导,确保毕业设计质量达标。

风景园林教研室以“精准化、协同化”为原则部署新学期工作:在教学任务同步方面,根据不同年级课程特点制定差异化进度表,如低年级侧重基础理论课程,高年级强化设计实践课程;组织教师集体修订5门核心课程大纲,新增“生态修复技术”“智慧园林设计”等前沿内容;统筹调配专业画室、模型制作室等教学资源,建立使用预约制度提高利用率,同时明确教师在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档案归档等方面的具体职责。

在微专业建设上,结合园林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与学生就业需求,确定“智慧园林技术”为核心发展领域,筛选出《园林大数据分析》《无人机园林测绘》等5门本学期开设课程,完成课程表编排与教学日历制定。教学团队细化每门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采用“项目式教学+行业导师进课堂”的考核方式,增强课程实践性。此外,会议确定5名班主任人选,明确其在学业预警、职业规划指导、班级学风建设等方面的职责,要求每月开展1次主题班会、每周进行1次个别学生访谈,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会议始终强调教学质量生命线地位,要求教师严格执行教学日历,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调研等方式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实验室与课程筹备工作

为保障本科教学实验顺利开展,学院组织教学管理干部、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教师组成联合排查组,对全院12间教学实验室进行拉网式检查。排查工作遵循“全覆盖、零遗漏”原则:屋顶检查重点关注6-8楼易积水区域,使用红外检测仪辅助判断漏水点位置及渗漏程度,详细记录渗漏面积、积水深度等数据;电器设备检查涵盖320个插座、86个开关及12个配电箱,采用专业仪表测试电压稳定性、接地电阻等关键指标;暖通空调系统检查包括24台空调机组的运行参数监测、滤网清洁度检查及管道密封性检测。

排查结果显示,6楼D区建筑材料实验室存在3处下雨漏水点,导致约8平方米实验区域积水,影响防水材料性能测试实验开展;发现12个插座存在接触不良问题,主要集中在4楼力学实验室;5台暖通空调因压缩机故障、管道老化等问题无法正常运行,涉及3间实验室。针对上述问题,排查组立即制定整改方案:对漏水点采取临时防水措施,铺设防雨布并放置排水泵;对接触不良插座进行标记停用,安排电工紧急维修;同时拟定《本科教学实验室暖通空调系统维修申请报告》,详细说明故障设备型号、维修预算及影响范围,提交学院审批,确保9月开学前完成全部维修工作,保障教学实验正常进行。

工程力学教研组针对课程从5学分调整为4学分的改革要求,组织10名骨干教师开展“减量提质、强化应用”专题集体备课,历时两周完成课程内容优化方案。备课过程中,教学团队围绕“哪些内容必须保留、哪些可以删减、如何强化应用环节”展开多轮研讨:李亚兰教授强调理论力学静力学公理是构建力学思维的基础,建议保留并增加哲学视角解读内容;徐波副教授提出截面核心、弯曲切应力等公式推导过程复杂,但在后续课程中应用较少,可简化推导过程,仅保留结论及应用条件;范海冬副系主任结合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指出超静定问题需保留拉压超静定内容,确保学生掌握基本解法,删减难度较大的扭转和弯曲超静定问题。最终形成的课程优化方案明确五项删减内容:矢量知识回顾、力系合成几何法等与高中物理重复的前置内容;重心和形心计算等与《工程制图》附录章节重叠的内容;弹塑性本构模型、装配应力等超出本科教学要求的了解性内容;以及12道过于复杂的理论推导习题。同时,方案增加3个课堂实践模块,包括结构模型加载实验、工程案例力学分析等,将删减的16学时分配至实践教学环节。团队同步修订配套课件,增加工程事故案例分析、行业规范解读等内容,确保在学时减少的情况下,教学质量不降低、应用能力培养不弱化。

教学技术革新推进

学院以“技术赋能教学”为理念,积极推进智能生成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成立由分管教学副院长牵头的专项工作组,制定《智能生成技术教学应用实施方案》。方案明确在建筑学、风景园林等专业的6门核心课程中试点应用智能生成技术,包括《建筑设计原理》《园林规划设计》等,通过引进Midjourney、StableDiffusion等AI工具,革新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例如,在建筑方案设计课程中,利用AI快速生成不同风格的建筑形态方案,辅助学生理解设计风格演变规律;在园林植物配置课程中,通过AI模拟不同植物组合的生态效益,增强学生对植物配置科学性的认知。

学院通过举办“智能教学技术工作坊”“AI工具应用竞赛”等活动,动员全体师生参与教学革新,目前已组建12支师生创新团队,开展智能生成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探索项目。各教学团队注重技术应用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建筑学团队将AI生成设计方案作为课程设计的初始素材,引导学生进行优化创新,培养批判性思维;风景园林团队开发“AI+AR”虚拟实习系统,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完成园林施工组织设计演练,提升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中秉持“因材施教”原则,利用智能分析系统对学生学习数据进行挖掘,生成个性化学习诊断报告,为不同知识掌握程度的学生推送差异化学习资源。例如,为基础薄弱学生推荐概念解析视频、基础习题等资源,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阅读材料、创新设计命题等。通过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促进了智能科技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使教学内容更贴近行业发展实际、教学方式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为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注入新动能。

综上,建筑与环境学院2025年围绕专业建设、教学安排、设施保障及技术革新等关键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系统性、务实性工作。专业发展研讨为学科建设指明方向,精细化教学安排构建了规范有序的教学秩序,实验室排查与课程筹备保障了教学环节顺畅运行,技术革新为教学注入了时代活力。各项工作相互支撑、协同推进,形成了“顶层设计-中层执行-基层落实”的完整工作链条,为持续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培养适应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将继续聚焦内涵建设,不断优化教学管理机制,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校际交流与合作推进

学院积极拓展校际合作渠道,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2025年5月9日,建筑与环境学院领导及教师代表与北京交通大学环境学院一行在望江校区行政楼130-1开展交流活动。建环学院副院长刘敏介绍了学院概况、学科建设与学科资源整合的做法与经验,院长助理毛江鸿分享了人才队伍建设的举措,环境系副系主任杜烨详细阐述了环境学科在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等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北京交通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彭林也介绍了其环境学科建设基本情况,双方围绕本科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会后,北京交通大学一行前往江安校区,实地参观了建环楼环境系公共实验平台及木田实验室,进一步了解学院办学条件。

此次交流让双方充分了解了彼此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环境学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就本科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等议题达成共识,为后续合作奠定良好基础。双方计划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招生就业渠道拓展等方面加强沟通,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并探索环境学科实验平台资源共享与合作研究的可能性,推动科研项目协作,助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总结

围绕多方面开展工作,成效显著。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研讨明确了发展方向,建筑学专业规划培养计划、强化师资,结构教研室探索AI赋能教学。新学期教学安排有序,各教研室部署任务、保障质量。实验室与课程筹备扎实,排查整改问题、优化课程内容。教学技术革新推进,应用智能生成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校际交流拓展了合作,增进了解、达成共识。各项工作协同推进,为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也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