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

建筑与环境学院基层教学活动工作简报2025年 第四期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07/16 12:43:34 | 点击:

课程教学实践与评阅反馈

课程教学实践与评阅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各教研室通过公开评图、跨专业交流、课程研讨等形式,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及时反馈优化方向。

2021级建筑学专业设计课公开集体评图活动聚焦设计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为加强设计课程交流、促进教学过程公开化,经教研室多方讨论与组织,于2025年6月26日在建筑学院1楼大展厅开展。活动以各设计课题组为单位进行布展,通过集体评图及时发现设计作业中的不足和问题,现场开展针对性教学指导,有效提升了学生对设计要点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续设计课程教学改进提供了实践依据。

城乡规划教研室组织开展跨专业教学实践与作业评阅活动,旨在打破专业壁垒,提升教学协同性。活动中,教师们结合教学实践,重点强化教学环节与学生作业的质量管理,确保教学标准统一;通过跨专业交流平台,共同研讨教学经验,分享不同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思路;同时严格依据本科教学工作要求,将各项教学规定细化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此次活动成效显著:教师们通过跨专业交流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结合实践教学强化课堂管理,进一步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老中青教师共同参与研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为后续教学工作的优化与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工程力学教研组于6月27日针对4学分《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开展深入讨论。本学期授课的四位教师在望江校区力学系会议室进行了长达2小时的专题研讨,内容涵盖具体章节的保留与否、核心概念的讲解时长、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重难点内容的把握尺度等细节,逐一敲定教学环节的具体安排。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教师们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为下学期新教学体系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确保课程教学既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贴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修订

各教研室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要求与专业实际,开展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修订工作,确保教学体系与时俱进,贴合时代需求。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于5月13日组织教师集中讨论并修订2025级本科生培养方案,会议由副系主任杜烨主持。本次研讨聚焦《2025级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围绕培养方案修订、目标定位及对标分析等核心内容展开,为大类招生培养明确方向。在专业培养目标上,明确以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核心,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自然与人文科学基础及完备的环境工程专业知识体系,能够胜任污染防治、给排水工程、环境规划等相关工作,同时需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国际视野与创新精神,预期毕业五年后成长为生态环境领域骨干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紧扣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蓝天保卫战等任务,聚焦新污染物治理等重点工作。

培养方案修订呈现多方面调整:学分结构上进行优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学分占比相应调整;课程设置上,新增劳动教育、美育等通识课程,强化工科科学前沿课程;调整部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分及必修/选修属性,新增水环境修复、虚拟仿真实验等项目制实践课程;完善“四个四分之一”课程群,新增相关课程以满足学分设置要求。在AI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通过新增项目制课程融入“AI+”元素,提升学生数字化应用能力;同时纳入多本扩展性专业阅读书目,助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此外,通过对比国内一流高校,分析现有方案中存在的不足,为后续优化明确方向。

2025级教学计划及模块教学安排工作研讨会依据学校《四川大学2024-202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中“培养方案修订微调”的基本原则,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培养需求,综合考量专业实际困难与长远发展目标,决定延续2024级教学计划的核心框架,其中5个主修模块保持不变、执行要求维持稳定,以确保教学体系的连贯性与稳定性,符合学校“强基础、厚通识”的宽口径专业培养要求。

为响应学校“时代引领”中“瞄准国家战略重构课程体系”的要求,结合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中“智能建造”核心任务,系内已完成“建造机器人”交叉创新班的多轮论证。该创新班以大类培养为基础,通过课程内容整合优化形成完整教学计划,重点落实学校“创新引领”中“开展创新性融合式人才培养”“深化学科交叉”的要求,旨在培养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助力实现“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目标。目前正按学校流程积极沟通,待条件成熟后推动方案落地。

依据学校“质量引领”中“严把培养方案质量”的原则,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实际情况,从2024级开始,模块培养方案将学生人数因素纳入考量,在保障教学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符合学校“大类培养与专业培养有机衔接”的要求。

模块教学总结与新生交流

模块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工程管理模块通过期末总结与新生见面活动,梳理教学工作,加强师生沟通,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2025年春季学期,工程管理模块开展教学工作期末总结活动,并组织2023级模块新同学见面会。在期末总结环节,教研室围绕本学期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梳理:每位老师分别总结教学工作中的亮点、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性改进措施;强调期末试卷归档工作,督促老师们按时完成相关材料整理;提醒教师提前做好下学期课程安排与教学准备;同时分析模块未来发展方向,鼓励全体老师齐心协力推进后续工作。在与2023级模块新同学的见面会上,教师们向新生介绍了模块学习的课程特点、学习重点与具体要求,帮助新生快速了解模块培养体系;同时认真听取同学们选择该模块的初衷及对模块学习的期望,通过互动交流加深师生对彼此的认知,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氛围。此外,会议还针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讨论,指出当前各阶段存在要求滞后的问题,明确需完善不同阶段的程序,加强对学生的督促,确保及时完成各项任务;尽管毕业设计整体进展顺利,但个别同学存在的问题需提前预警,以提升下一届同学的毕业设计质量。同时,会议布置了2022级工程管理模块同学的班级组织与职能,强化学生自我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推动模块教学有序开展。

微专业与课程群建设

微专业与课程群建设是拓展学生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风景园林教研室聚焦AI课程群申报与建设,推动教学创新。

风景园林教研室召开公园城市与智慧景观微专业AI课程群申报及建设研讨会,围绕该微专业AI课程群的申报内容、建设目标、任务分工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明确申报书中的各项细节,确保申报材料规范完整。经过共同努力,顺利提交申报书,并成功获批四川大学第二批AI课程立项(公园城市与智慧景观微专业课程群),为微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助力培养具备AI素养与智慧景观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建筑与环境能源工程教研室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生源减少导致模块课程难以正常开展的问题,组织开展微课程专题讨论会。教研室全体老师参与微课程申报相关讨论,重点围绕微课程的建立思路与具体安排展开深入交流。会上明确,将参考其他微课程的成熟建立模式,对现有模块课程进行系统整理,在调整优化过程中尽量满足各位老师的教学任务要求;同时强调,微课程的内容需兼具新颖性与时代性,紧密贴合行业发展与教学实际需求。会议要求各位老师在会后结合自身教学方向提出课程建设方案,预计于暑假前形成初稿,以便进一步讨论完善,为微课程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总结

本期建筑与环境学院各教研室围绕课程教学实践、培养方案修订、模块教学管理、微专业建设等核心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基层教学活动。从建筑学专业的公开评图、城乡规划的跨专业教学,到工程力学的课程细节研讨,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公开性与互动性,提升了教学质量;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修订,紧扣国家战略与学校要求,优化了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工程管理模块的期末总结与新生交流,加强了教学反馈与师生沟通;风景园林与建筑与环境能源教研室的微专业及课程群建设,推动了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拓展。各项活动相互衔接、协同推进,不仅夯实了教学基础,也为专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