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本科生教育 > 专业介绍 > 专业概况 > 正文
环境工程专业

依托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国际联合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加强与环境管理部门和环保产业的紧密联系,用三至五年时间在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山区环境演变与可持续发展、清洁成产与循环经济、环境评价与监测等专业方向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基地,在国内独树一帜,为同类型高校特别是西部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起示范和带动作用

1专业提供的学位、学制

环境工程专业提供工学学位,学制四年。

2本专业发展沿革简述、国内排名来源及发展规划

2.1专业发展沿革

四川大学环境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学校于1980年举办了环境保护工程培训班,1985年成立环境监测专业,1986年成立环境工程专业开始本科招生,是国内成立较早的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及研究的高校之一。环境工程专业拥有有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德水环境管理研究中心、木田环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环境科学与工程四川省一级重点学科、环境工程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可授环境工程博士学位;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环境领域工程硕士授权点1 个;在读硕、博士研究生200余人。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在校本科学生240余人;已形成了本科、硕士(含工程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一套较完整教学和科研体系。

1986 年,环境工程专业开始本科招生

1990 年,获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 年,获环境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2 年,成立烟气脱硫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部

2003 年,环境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科技厅

2003 年,四川省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科技厅

2005 年,获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2006 年,获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2013年,成立“四川环保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省科技厅(我专业为第二单位)

2.2国内排名来源

根据2013年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排名,目前本专业全国排名24位。

2.3 发展规划

总体思路:依托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国际联合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加强与环境管理部门和环保产业的紧密联系,用三至五年时间在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山区环境演变与可持续发展、清洁成产与循环经济、环境评价与监测等专业方向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基地,在国内独树一帜,为同类型高校特别是西部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起示范和带动作用。具体思路为:

(1)加强与环境管理部门和环保产业机构的密切联系依托四川大学在全国特别是在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的辐射优势,加强环境工程

专业与国家和地方环保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及环保产业的合作,稳定和拓宽与环境管理部门、环境保护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的本科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引进环境领域和环保产业的优秀人才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加快科技成果向环保产业的转化,为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服务。

(2)深化科研促进教学

依托环境工程专业所在的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中心、中美四川大学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山区河流开发与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德水环境管理研究中心、木田环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环境科学与工程四川省一级重点学科、环境工程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日环境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培养一支科研水平高、学术造诣深、把握国际科研动态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师资队伍,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国内甚至于国际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加大科研成果进教材、进教案、进实验室的力度。

(3)突出国际化办学特色

在现有“2+2”、“3+1”等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兼职院士、海外客座教授,提升环境工程专业的学术水平,扩大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在国内外的影响。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办学思想,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形成具有国际化视野、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急需、且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创造条件招收海外本科留学生。

(4)发挥多学科综合和地域优势

在现有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态学、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环境经济与公共政策等优势学科和西部地区的环境特点,大力发展交叉学科,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具体规划内容见《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3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合理性论证

3.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动态,在充分领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精神,全面听取用人单位、毕业生和社会各界的反馈意见的基础上,本专业每学年春季召开由教学副院长主持、学院教授、副教授等参加的教学培养方案研讨会和学校的教学改革工作落实会,通过充分调研、充分研讨,一起制定和修订本专业的学生培养方案。例如,2008 年,按照学校培养精英型人才的目标要求,遵循厚基础、宽专业,强化学科基础的思路,统筹规划大类基础课程体系。制定了环境专业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培养方案。主体修订包括: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前两年课程相同,从三年级开始分专业;总学分从180 学分以上压缩为176 学分;设置了两个专业模块:污染物治理和环境规划与管理;增加了一些体现学科前沿和本院的研究特色的新课程如环境基因工程、环境膜分离技术、环境催化与材料等课程。

2012 年,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大类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些实践环节,如生产实习、新增了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实验、物理性污染控制实验等,已形成了一整套包含基础实验、专业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含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创新性实验计划、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多层面、多环节,相互衔接、相互补充、逐层深入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2013级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主体方案。

3.2课程体系合理性论证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制定,遵循以下指导思想:

① 定位清晰,目标明确。根据我校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和整体定位,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为目标。

② 面向未来,科学规范。本专业针对国内外相关专业充分调研,研读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使得培养方案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先进性、规范性。

③ 发挥优势,强调特色。充分利用我校化学、化工雄厚的学科优势和强大的理科学科群优势,凸显我校环境工程在工业污染防治方面的特色。

④ 强化实践,鼓励创新。构建了包含基础实验、专业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创新性实验计划、毕业设计等全面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性训练,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⑤ 立足国内,放眼国际。从我国环境污染与控制的重大需求出发,关注国际环境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培养国际化视野。

⑥ 整体优化,持续改进。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社会和国家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本专业不断对培养方案进行整体优化,持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进薄弱环节。

在2013年,环境工程专业顺利通过教指委专业认证,课程体系的设置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并提出了一些完善方案,加强了固体废物处理课程与课程设计。使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水、气、固废、物理性污染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培养。

4本专业以前参加评估或认证的情况以及本次自评的工作开展情况

4.1专业以前参加评估或认证的情况

2006年通过专业评估。

2013年通过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存在的问题:1. 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水污染控制课程、管理类课程偏多,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时偏少。毕业论文偏多,毕业设计偏少。注意加强工程管理、工程概算、环境法学等课程的建设。2. 专业实验室面积明显不够,实验设备在种类上需要补充。3. 建议及时补充和更新的设计手册、图册、标准规范。

4.2本次自评的工作开展情况

专业负责人牵头,给予充分的重视,各专业老师提供支撑材料,比较顺利的完成本次自评工作。

5本专业办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建设

5.1教学管理基本情况

教学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随着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校、院、系的教学管理也力求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经过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和探索,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管理体制在学校、学院和系(室)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完善了从学校到学院,从环境系到教研室以及教研组的层级式教学管理体系。

5.1.1校级教学管理

学校现已形成完整、有序的教学运行管理模式,包括建设质量监控队伍,建立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工作的沟通信息反馈渠道等。校级教学管理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直接领导,下设教务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学校教务处是全校本科教学的管理机构,负责起草制定本科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改革规划,制定各种教学管理文件,督促检查各项教学工作进行的情况,解决全校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全校教学、学生学籍、教务、生产实习等工作内容。同时,设置教学指导委员会、本科教学督导组等作为校级机构管理的补充,对各院系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和指导。

5.1.2院级教学管理

建筑与环境学院的教学管理由院长领导,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院教学秘书协助完成全院的教学管理工作。根据环境系的学科特点,为了更好地促进环境系本科教学和专业评估工作的开展,2012年学院特别设置院长助理1名,主要负责协助环境系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学校有关本科教育教学的各项方针、政策与文件精神,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负责组织环境系本科专业总体发展规划,协助学院和系共同解决专业建设中的难点问题;组织环境系各专业修订教学计划,制订教学管理制度和要求,监督协调环境系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学院还组织由退休教师组成的学院教学督导组,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学院设有本科教务办公室,有本科专职教务人员,担负环境系各专业的日常教务管理工作。

5.1.3系级教学管理

环境系主任及副主任负责所属专业的发展建设、课程建设(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教材建设等)、各环节工作安排及教改等,对教学相关问题提出建议,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组织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课程建设等工作。系下属各教研室负责基层教学管理,落实教学任务,管理基层教学文件,贯彻执行各项教学管理规定,解决本专业存在的问题。通常,系负责考核下属各教研室的教学工作,检查教学工作情况,督促完成各教研室教学任务的完成,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和汇报教学情况等。另外,各教研室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并带领教师积极投入到学科建设中。

5.2教学质量监督体系

5.2.1学校将教学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的核心在于质量,而质量的关键则是管理。因此,学校坚持以教学质量为根本的办学原则,围绕不同学年教学工作的任务和中心制定工作目标和要求,并执行校长听课制。多年来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展开,保证了本科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5.2.2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高素质管理队伍和科学管理是加强教学建设,推动教学改革,维护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建筑与环境学院一贯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通过人事分配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一支人员稳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师生满意的教学管理队伍。专职学生辅导员平时坚持收集学生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不定期和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学分制指导教师召开座谈会。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在了解和分析各种信息后,不定期举行师生座谈会,促进了教学管理干部、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环境工程的教学管理队伍由系主任、系副主任、教师委员会主任、系科研秘书、教研室负责人及教学秘书等6人组成(见表1)。学院对系主任、教学副主任、科研副主任、系教师委员会的工作职责有明确规定。该队伍结构合理而稳定,素质水平较高,能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办事效率高,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较为显著。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执教水平及自身综合素质,管理者先后到其他环境院校或参加高校全国交流会议学习管理经验,以促进教学管理质量的优化和提高。

表1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管理岗位设置

岗位

系主任

副系主任(教学)

副系主任(科研)

教师委员会主任

系主任助理

教研室

负责人

教研室

秘书

总计

人数

1

1

1

1

1

1

0

6

5.2.3院校督导及校园网络平台对教学质量的监督

督导与评教工作是学院抓教学管理的一项常规工作,尤其是学校开展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以来,更是将该项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用制度来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学校设立了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督导机构:学校教学督导委,学院教学督导组,形成了完善的听课监督制度,并进行每学期的开学检查、期中或期末的巡考、毕业设计的督查,通过《教学情况反映》、《督导通报》及时公开检查结果,对发生教学事故及违反教学纪律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严格依照《四川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进行处理,确保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和落实。

学校管理部门和建筑与环境学院通过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学生评教、领导干部听课、专家和同行教师听课评课、教学事故的查处、校长信箱和教务处举报电话等工作环节,确保各教学环节均达到质量标准。

环境工程专业严格执行和落实校、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质量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学校教务处充分利用校园网教学评分系统,开展校园网上的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必须参与所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使教师有渠道得到较为客观的信息,以改进教学工作。学生评教结果从去年开始被学校作为本校教师职称晋升资格审查的必备条件之一,今年则作为评定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

5.2.4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化

现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涉及教学基本规范、教学计划与教学改革、教学基本建设、实践教学、教学运行与学籍管理、教学质量监控、考核质量标准、考场规则、试卷和设计(论文)归档要求等诸方面。近年来,四川大学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和创新,并汇编成了《四川大学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四川大学教师手册》、《四川大学学生手册》、《四川大学关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有关规定》等,明确了各个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管理人员活动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制定了奖惩措施,鼓励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学校各级部门狠抓制度的宣传和落实,严格开展教学管理,成立了教学评估与质量督查办公室,建立了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督导机构。

按照学校统一规定,学院每年度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并作为评聘职称、年终考核、激励先进、惩处教学事故责任人等的重要依据。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细化管理条例,制订了《建筑与环境学院教学工作管理条例》、《建筑与环境学院教学工作考核制度实施细则》、《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文件》等。并且加强课堂教学秩序及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管理,组织教师学习学校制定的《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要求大家做到为人师表、规范行为、不迟到、不提前下课。任课教师参与并监督学生上课考勤,严肃课堂纪律,对违反校规校纪者,按《学生手册》有关规定处理。

对教学计划中开设的各门类课程,本专业均按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制定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编写教学大纲、教案、设计任务书、实验指导书、实习任务书等有关教学文件。

5.3教学管理具体办法与措施

5.3.1教学责任制职能管理

为促进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建设健康持续发展,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保证学校整体建设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学校扩大了院(系)的办学和管理自主权,对院(系)实施管理责任制。

1)责任管理的主要内容

院、系根据学校总体建设和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学校的投入情况,初步拟定年度具体工作目标与计划。有关职能部门则依据学校总体发展思想,结合院系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分配计划。其教学管理目标主要按以下几个项目制定(见表2)。

表2 责任管理的主要内容

责任管理的主要内容

专业建设与本科教学

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建设、教学研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教学管理建设、教风与学风建设、特色项目建设

科研、科技开发

制度建设、科研业绩完成情况、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情况

师资队伍建设

日常管理、师资培养、人才引进与稳定、队伍结构

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规划与建设、实验室人员管理、实验室环境与安全、实验仪器设备管理


2)学院职能

负责学院日常教学管理,开展教学督导和经常性教学检查,督促检查各个环节的落实和教师工作规范执行情况。组织制定并实施中期教学检查方案,检查教学管理工作执行状况。收集师生关于教学工作的反馈信息,及时上传下达,及时处理各种教学问题或事故。

学院教务管理员除管理文档外,还需要密切联系教务处、院教学管理负责人、各系以及学生工作部门等,及时向各系通报校院两级教务、教学工作安排和要求,包括教学任务、排课要求、教材申报、实习计划与安排、教学大纲提交、学期成绩登录等。

制订和实施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方案,建立和完善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在系主任、教研室负责人的配合下完成本院年度教学工作考核和总结。

负责本院学生的学籍管理,及时处理学生关于教务方面事宜,包括选课、退课、学分修读、成绩复议、学籍处理审查、毕业生资格审核和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审查等工作。

积极组织和资助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工作,组织教师申报各级校级及以上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项目,组织教师申报各类教学奖励项目。创造条件培训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抓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学风教风建设,整合学院一切资源为教学服务。

3)系职能

系教学管理队伍在学院教学管理层的指导下,推进专业建设与发展,进一步实现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具体包括研究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包括学科、专业、课程等发展与建设规划,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制定与修订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和管理;安排课堂教学任务、审定开课教师名单,完成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包括审核学期教学安排等。

环境工程教研室是基层教学组织与管理机构,实行负责人制。教研室的具体职责是落实教学及实习任务,组织进行基层教学检查,开展教研活动,负责本教研室教师教学考核资料的电子归档管理;负责本专业方向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工作;组织骨干教师参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订工作。

环境工程教研室还根据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建设成立了若干教研组作为最基层的教学负责单位。各教研组组长负责的主要职责如下:

① 主要课程的体系规划与建设;

② 定期组织教研组的教师讨论和总结阶段性的教学成果,总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思路,修正教学计划;

③ 合理作出各项课程的成果(含设计图)考评的安排。

④ 负责与相关教研组进行课程体系内容的前后衔接与嵌套。

4系教师委员会

系教师委员会由系里各教研室的教授、副教授及讲师代表组成(其中也包含部分系级干部),其决定所在系发展规划和教学科研的组织形式,是决定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聘任等有关事务的决策机构,是对系主任工作职能的补充和管理监督。其具体职责包含:(1)对本系有关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重大事项进行审议或审定;(2)审议新进教师计划及考核、推荐新教师的聘用,组织对新进人员进行试讲,并出具考核意见;(3)组织对本系教师的考核考评工作,如年度考评、推荐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等;(4)组织检查学科建设规划、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方案等落实执行情况,提出改进措施及意见。

5)责任考核

学校定期报告和公布本科教学规划的实施情况,接受上级部门的评估与考核,接受全校师生员工的监督。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学院院长、书记及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是本科教学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接受学校相关部门组织的考核,并受全院师生员工的监督。对学院教学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学校划拨相关教学经费和评审教学奖励的重要参考。系一级的本科教学管理工作接受学院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的教学检查和评估。

5.3.2.教学档案及学生学习档案的规范管理

教学档案工作是学校档案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学校的重要管理工作之一。为促进各专业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满足教学工作查询和使用的方便性,学院和系均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档案和学生学习档案分类建档的要求,以确保留存完整的教学文件,实现教学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教学文件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由任课教师保管和更新的教学大纲、教案、讲义、参考资料和教研活动会议记要等,一类是由专职教务老师保管的试题、试卷、答案、实验实习报告、学生实习报告等。学生课程与实习成绩登录、试卷分析、教学工作计划与总结等均原件留存。

1)教学档案管理

教学档案管理要求做到“三个同步”,即:下达教学任务与提出教学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同步;检查教学工作与检查教学材料形成积累情况同步;考评教学管理与考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同步。

①学期教学安排、教学计划、实习计划、学生班级名册等,由学院专门的教务管理人员归档管理。

②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案、课程设计任务书、学期课程名单、毕业设计正图质量标准等,统一以电子文档格式由环境工程专业教研室归档管理。

2)学生学习档案管理

学生学习档案资料包括课程设计图纸、实习成果和考试试卷、考核作业等。具体内容如下:

①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各学期的课程设计、实习成果及毕业设计、毕业论成果要求在成绩登录后及时提交系图档室归档,系有关管理人员按年级、班级、学期等分类建立档案库。

②考试试卷、考核作业等由学院指定的教务管理人员归档管理。

在归档以前,这些教学成果必须由学院和系有关教务管理人员当面检查验收,检查文件材料是否完整、齐全,排列书写是否符合要求,标题是否确切,凡不符和规定要求者,接收人应拒绝接收,并限期改正补交。

对于已存档的作业,教师可通过一定手续借阅用以辅助教学工作。另外,教师和学生还可借助学校校园网的教务处网站查阅关于教学研究、教材信息、教务信息、课程相关等当前学期资料。

5.3.3信息化管理模式实践

学院多年来强调信息的高度集中与高度分享,确立信息化教学管理新思维。根据信息化管理的特点,学院重整了管理构架,规范各教学过程的管理程序,为信息化管理提供组织、制度的保证,在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满足学生、教师需要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

具体讲,信息化涵盖了教学管理的每一细节,包括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任务安排与调整、排课、打印课表与学生名册、考试安排与成绩分析、教材定购与配送、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毕业生资格审查、学杂费收取与结算等各类工作,使由于选课制带来的教学安排、教材配送、学生管理、学费计算等难题得以轻松解决。信息化管理不仅保障了学分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它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管理水平最有效的方法与手段。

这种管理模式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更重要的是使管理过程准确无误和人性化,也使管理更透明、更规范,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5.4各教学环节的考核与执行情况

学校每年度下达的教学工作目标与任务、以及教学计划的执行,均需要规范有力的措施来保证其顺利地完成。具体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如下:

5.4.1严格执行各教学环节考核制度

1)教学计划进度环节

教学计划的执行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前期主要是教学工作计划制定与执行。环境工程专业教研室负责人落实教学计划,下达教学任务。并要求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制定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填写教案等。专业设计课程需要提前拟订任务书,理论课程应及时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学校教务处、校(院)教学督导组、院教学负责人会在开学第1-2周检查教学情况。

中期主要是教学工作质量检查。结合学校教务处的期中教学检查和学校、学院的教学督导员、院系教学管理负责人的日常检查,认真组织教师搞好自查,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工作,这有利于保障教学计划执行的质量。

后期主要是教学工作总结。在学期结束前任课教师需要对本学期教学工作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学生的期末考试做试卷分析,对设计图纸和论文成果进行分项评分和成果分析,及时总结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质量。

2实行主讲教师责任制

多门主干课程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要求主讲人对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及教学质量负主要责任。

3)师资培训环节

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执行新教师为期一月的岗前培训制度(学校统一组织),考核合格后才能承担正式的教学任务。同时,实行新教师、新课程试讲制,由教研室负责人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把关,并定期进行教学交流。针对双语教学工作,学校特别开设了英语短训师资班,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职称评聘前进行严格的教学质量考核,作为职称评聘的必备条件,鼓励教师积极承担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结合聘任岗位实施年终考核制

学院每学年对全体教师进行一次年终考核。即对各级别聘任岗位按标准进行量化考核。同时,对考核优秀或合格教师的超工作量部分,学院给予不同程度的物质鼓励;若教师仅教学(或仅科研)未达到基本要求,而通过科研(或教学)的工作量进行填补,考核为基本合格;对于教学和科研均未达到基本要求,或有重大教学事故的教师,考核不合格,直接影响本年度的岗位津贴及下一轮聘岗定级。

5.4.2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的实施

学校设置了吴玉章学院,这是由我校“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发展形成的荣誉学院。该计划是因材施教、好中选优,注重对学生早期科研能力的系统训练、个性培养,注重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主要有四川大学—华盛顿大学联合培养班;文科、理工科创新班、国际合作班等培养形式,学生根据个人意愿进入到各个专业学习。同时,该计划实施全程导师制,为学生配备高水平的指导教师,一般由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教师担任。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进行个性化培养计划的制定,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一个计划。不仅如此,导师还要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定期与学生交流沟通,听取学生的学习汇报并给予建议,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与论文、毕业实习等。对此,学院加强了导师队伍的建设,力求培养出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

另外,学校还实行学分制指导教师计划,要求由本专业的教师担任低年级学生(主要是一、二年级)的专业选课指导工作,并且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特点与知识结构,了解专业的学习计划和内容,有助于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制定合理的专业学习计划。执行1个班1名学分制指导教师的配额。

5.4.3加强教务管理工作的宣传

根据学校的基本管理程序,学院教务管理人员汇总较为固定的管理环节,确定了学期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安排(表3),使全体教师及时掌握学期工作安排的整体情况,便于顺利高效地完成各环节教学工作,及时按要求上传教学相关资料信息与学生成绩等。同时,学生也能迅速了解教学工作的总体安排,以便提前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制定每两周一次的环境工程专业教研室和全系例会制度,在例会活动中学习学校和学院有关教学文件,讨论专业发展、学科建设、教学方法、课堂纪律、教学效果等,研究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对于新进教师,教研室负责人及教务人员还将对具体的教学进度安排、试卷制作程序、成绩登录、学校教务网的使用等相关细则给予特别的指导和说明。

表3 学期教学管理工作基本安排

工作内容

执行人员

教学工作准备检查

开学前1周

学院教学主管院长、系(教研室)

课程设计任务书提交

开学前1周和第8周

课程设计任课教师

前期教学检查

第1-2周

校教务处、院教学负责人、校督导组专家、学院督导组专家

教学工作落实检查

第3周

学院教学主管院长、系(教研室)

下学期拟开选修课申报

第6周

校教务处、院教务管理员、拟开课教师

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核准

第8周

校教务处、院教务管理员

下学期教学任务正式下达

第10周—第11周

院教务管理员、实验室负责安排落实

落实教学任务、提出排课要求,并回复教务处

第10周

院教学秘书及教务管理员、主管教学的系副主任

教材使用计划申报

第12周

院教务管理员、任课教师

中期教学检查

第9周——第12周

校教务处、院教学负责人、校督导组专家、学院督导组专家

成绩登录

考试后2周内

院教务管理员、任课教师

期末考试命题

提前1周

教务处、学院教务管理员、命题教师、系(教研室)

师生互选

第14-15周

课程设计任课教师

环境工程专业教研室例会

单周周五下午

环境工程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

全系例会

双周周五下午

系主任、系全体教师


5.4.4教学管理制度整体实施情况

学院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结合学院的具体情况,不断建设和完善教学规章制度。环境工程教研室作为具体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单位,教学质量控制主要是依托学院多样化教学环节考核制度的实施。目前,历年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运作执行都很正常,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取得学位。

6近三届专业实习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情况

6.1近三届专业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情况

实习单位评价:实习期间,态度端正,学习踏实,工作认真,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大学所学的课堂知识能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能独立开展工作;能吃苦耐劳,工作责任心强,注重团队合作,善于取长补短,虚心好学,具有一定的开拓和创新精神,接受新事物较快,涉猎面较宽,有自己的思路和设想。

总体来看,实习单位对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刻苦精神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对学生的能力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反映良好。但同时也反映存在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实习单位建议学生在实习之前的课程中加强实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6.2近三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情况

从毕业生跟踪调查来看,用人单位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政治表现、业务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评价满意程度高,总体满意率达98%以上。具体评价是: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能够很快转换角色,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能够将在学院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具有较强的行业竞争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创新能力;广大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7本专业办学的特色和创新

① 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国际合作办学与交流

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我们不断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及环保行业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先后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麻省理工大学(MIT)、耶鲁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世界银行学院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外著名大学建立了广泛联系,实施有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开展“2+2”本科人才培养、与美国华盛顿大学交流培养本科创新人才、与美国耶鲁大学和世界银行学院的合作课程等项目。2003年以来,我专业已有近百名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

② 多学科综合推动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

我校的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是坚持“提高水平、鼓励交叉、形成特色、重点突破”的建设方针下发展与壮大的。针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立足于西部地区和环保行业所面临重大环境理论和技术问题,来培养既素质全面又具一定特色知识结构的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依托我校相近的化工、绿色化学、生物以及水利、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不断求新,通过建设环境污染控制及其资源化、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山区环境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等具鲜明特色和优势学科方向来促进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实践活动。

③ 深化科研促进本科教学

依托环境工程专业所在的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中心、中美四川大学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山区河流开发与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德水环境管理研究中心、木田环境生物技术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环境科学与工程四川省一级重点学科、环境工程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日环境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培养一支科研水平高、学术造诣深、把握国际科研动态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师资队伍,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国内甚至于国际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加大科研成果进教材、进教案、进实验室的力度。

④ 突出国际化办学特色

在现有“2+2”、“3+1”等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兼职院士、海外客座教授,提升环境工程专业的学术水平,扩大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在国内外的影响。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办学思想,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形成具有国际化视野、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急需、且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创造条件招收海外本科留学生。

更新时间:2018-01-20 00:03:17点击次数: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