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本科生教育 > 专业介绍 > 专业概况 > 正文
建筑学专业

本专业一直以来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均有很好的成绩。目前,招生规模基本稳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率、出国深造率、和就业单位质量都稳步提升。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已与台湾各高校建筑学专业进行学生交流,与美国劳伦斯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合作“2+2+1”本科人才培养,“3+2”本硕连读,与丹麦VIA大学合作3+1+1建筑学双学位,与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及意大利费拉拉大学建筑学院学生展开短期国际设计工作坊,其成果也获得专指委国际交流合作学生作业优秀奖。

1.该专业提供的学位、学制;

专业学位: 建筑学学士

学制: 五年

2.本专业发展沿革简述、国内排名来源及发展规划(这一部分限600字以内);

我校建筑系成立于1988年,1989年建筑学专业正式开始本科招生,学制为四年,当年招生人数20人。自1990年起,每年招生人数30人(1个班)。1997年起,建筑学专业本科学制改为五年。自1999年起,每年招生人数60人(2个班),2011-2012年招生人数扩大为3个班,2013年与2014年各为2个班。2008年根据国家教育部要求,四川大学实行大类专业招生,建筑系按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三个专业大类招生。2011年起取消建筑学大类招生,至今建筑学专业都是独立招生。现有在校建筑学专业本科学生12个班,共300余人。目前已累计毕业学生21届,共960余人,其中五年制毕业生已有12届,共660余人。

现在国内约有270所大学开办了建筑学专业,根据2012年学科评估(0813 建筑学)结果, 本专业国内一级学科排名第27名。(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共14所 ,本次有14所参评;还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参加了评估; 参评高校共计30所。)

本专业发展规划:

(1)专业建设目标

a)建筑学专业复评;

b) 建立建筑学专业博士授位点。

(2)专业建设思路和措施

a)产学研并举:

b)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c) 继续推进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改革

d) 教学设施的建设

e)多种渠道、多种模式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用人单位参与实习基地建设,参与人才培养链,使学生的集中性实践教学更加有的放矢。企业也可结合人才需求情况择优提前录用;

3.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合理性论证;

1.人才培养方案

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及第一次通过建筑学专业评估以后,建筑学专业在原先基础上继续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1)学生培养情况

本专业一直以来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均有很好的成绩。目前,招生规模基本稳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率、出国深造率、和就业单位质量都稳步提升。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已与台湾各高校建筑学专业进行学生交流,与美国劳伦斯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合作“2+2+1”本科人才培养,“3+2”本硕连读,与丹麦VIA大学合作3+1+1建筑学双学位,与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及意大利费拉拉大学建筑学院学生展开短期国际设计工作坊,其成果也获得专指委国际交流合作学生作业优秀奖。

(2)重视实践环节教学

建筑学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本专业的实践环节包括实习(认识实习、工地实习、美术实习、古建测绘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所占比重较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分占总学分的9.1%。为有效开展学生的实习工作,本专业积极与合作单位协作,已筹建多个多样化的实习基地。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安排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并且设计院的高工参与指导,学生题目设置来源于实际,强调毕业设计的综合性和毕业论文的创新性。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际工程中去。学生在该环节中训练效果好、收获大,多次获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

(3)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

近年来,为推进本科生“323+X”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凭借“大学生科学探索实验计划”、等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政策,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机制。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深化了教学创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参与创新探索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探索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目前,每年均有多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进行,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4)建筑设计竞赛

组织建筑学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级竞赛,成绩显著,多次获奖。

2.课程体系合理性论证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标准”中关于培养标准有明确的要求。结合此要求以及教学和学科发展需求,《2013年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对课程安排进行了认真的调整,明确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的构架(表4-5),构建了一个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计划和理论与实践、设计与研究结合的综合素质教学模式,其合理性论证如下:

(1)理性系统的整体教学结构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要求

从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出发,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建筑学的理论、设计、技术、艺术和表达等整合成各培养阶段的课程系列,构建了“1+2+2”的建筑学教学主线与课程框架体系:“1” 即在一年级着重强化的空间形态与工程基础训练;“2” 即在二、三两个年级强化的设计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2”即在四、五两个年级强化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训练。各系列间有着密切的逻辑结构(见建筑学教学系统分析图,表4-10)。

(2)循序渐进的理论素质培养符合本专业人才的专业理念要求

专业理论课系列由《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西方现代建筑思潮》、《场地设计》、《中国民居》、《当代建筑评析》、《城市设计概论》、《城市与建筑环境》等课程组成。旨在扩展学生的建筑设计理论思维和城市、历史及环境意识,持续和分阶段提升学生建筑专业理论素质。

(3)理论与实践结合,设计与研究结合的全方位能力训练引领学生综合创新素质培养的要求

结合四川大学“323+X”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及建筑学专业培养目标,建筑设计主干课系列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循序渐进的主题式教学结构体系,强调建筑设计基本理论课程与设计课题训练阶段相适应,不同年级阶段形成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模块,从“观察认知建筑”、“理解与设计建筑”到“设计与研究建筑”,全方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加强创新实践能力。

4.本专业以前参加评估或认证的情况以及本次自评的工作开展情况;(如果不是第一次评估或认证,请提供上次的评估或认证意见与改进报告。)


四川大学建筑学专业近两年在评估认证方面的建设情况如下:

(1)着重提炼了办学思想、目标与方法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紧密结合当今社会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现实状况,充分融入四川大学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在“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培养“兼备人文艺术修养和专业工程知识,设计创新和理论研究并进,立足西南兼具国际化视野”的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办学思想。

结合我校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确立了以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目标,其中特别强调通过增进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基础理论修养,强化建筑学专业基本知识,加强理论、设计、技术、实践和表达等方面的训练。

在办学方法上强调五年制专业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视基础理论的教育,突出创新能力和设计技能的培养,全面提升专业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各年级专业课程教学团队负责制,全面开展教学质量监控的模块化管理。引入国际合作教育模式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性,帮助学生拓宽专业领域的国际视野,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重新梳理建筑学本科教学计划的特色

在保证建筑学专业基本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专指委专家指导小组2012年到校指导时对2011年度自评报告中教学计划的意见和要求,同时根据四川大学“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精神,完善形成《2013年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a)坚持通识教育与个性培养相结合,构建多样选择性的课程体系

(b)明确各教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突出系统性与连续性

(c)突出建筑学专业的应用性学科特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

(3)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近两年建筑学继续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中,根据四川大学实施的“高端外籍教授引进计划”,建筑学专业引进了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系藤井明教授及其助手田中阳辅博士作为全职教师为本科生直接授课。同时又引进了筑波大学建筑设计博士何昕,提高师资队伍学历结构水平。


(4)建立专业图档管理专职岗位

根据建筑学科学生作业特点, 特别设置了图档管理专职岗位, 加强专业图档管理。

(5)改造专业教学场地, 扩充公共空间, 强化专业学习氛围

对原有建筑学专用教室区域走廊改造,设置展示展板, 同时拆除一部份墙体,设置透光玻璃, 增加空间互动, 强化交流氛围。

为增加公共展示及交流空间,对建环楼花架部分进行了改造,与建环楼一楼互通,同时将原一楼展厅开敞,扩展了公共面积,增加了展示交流空间, 使专业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6)专业实验室建设

建筑学专业主要实验教学依托于建筑系下属建筑综合实验室,其它建筑材料、力学、构造等辅助实验教学依托于建筑与环境学院下属其它土木、力学和环境等实验室。

为加强专业教学的实验环节, 增加了相应的实验设备, 如为加强学生模型制作训练,购置了模型雕刻机; 为声环境测试实验购置了地板打击器。


(7)经费投入情况

近两年, 从2012年起投入的经费增幅明显, 总计增加近550万元,主要投入在实验材料, 教学场地改造, 实习基地建设, 图书资料和教学改革等方面, 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与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8)专业主干课程建设, 强化课程体系的系统建构

结合近几年的专业教学实践, 同时不断总结, 在建筑设计体系的构成中,着重强调建筑设计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和模块化,从一年级直到毕业设计阶段,不同年级阶段关注不同的建筑主题和能力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形成系统完善的主干课程体系。

明确每学年各阶段的不同培养目标,并且前后关联形成系统。在此大框架下所有课程的目的和要求均有明确的定位,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着力构建“基础稳固、横向拓宽、纵向深入、结构完善”的知识体系。

(9)强化教学研究及改革, 鼓励专业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立项

广大教师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了教学研究工作,努力把握专业教育发展的动态。近几年教学研究内容涉及教学管理模式、教学体系、教学特色、教学方法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多项教改项目获奖。

(10)形成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

建筑学学科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发展,根据学科办学思路及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教师自身科研学术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六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科研方向,在各个研究方向上都有较多学术成果展现:

(1) 人居环境理论研究

(2) 当代建筑与城市设计理论研究

(3) 世界居住文化研究

(4)传统建筑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跨院系合作四川古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5) 灾后重建建筑与规划研究

(6) 建筑技术与节能研究

(11)学生学科竞赛及科技活动

近两年来,为提高学生参与专业课题研究和设计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院系积极组织教师指导建筑学专业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在Revit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UA创作概念设计国际竞赛、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2013年第四届海峡建筑新人奖以及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设计作业评选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提高了本专业在校内外的影响力,在学生中形成了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

同时结合四川大学“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引导建筑学专业学生进行诸多创新科研计划的立项,近两年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建筑问题展开研讨学习,成功申请各级创新科研计划二十多项。

5.本专业办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建设;

经过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和探索,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管理体制在学校、学院和系(室)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完善了从学校到学院,从建筑系到教研室以及教研组的层级式教学管理体系;在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下同时也不断加强专业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

(1)学校将教学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的核心在于质量,而质量的关键则是管理。因此,学校坚持以教学质量为根本的办学原则,围绕不同学年教学工作的任务和中心制定工作目标和要求,并执行校长听课制。多年来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展开,保证了本科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2)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高素质管理队伍和科学管理是加强教学建设,推动教学改革,维护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建筑与环境学院一贯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通过人事分配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一支人员稳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师生满意的教学管理队伍。专职学生辅导员平时坚持收集学生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不定期和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学分制指导教师召开座谈会。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在了解和分析各种信息后,不定期举行师生座谈会,促进了教学管理干部、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建筑系的教学管理队伍由系主任、系副主任、教师委员会主任、系科研秘书、各教研室负责人及教学秘书等13人组成(见表4-31,4-32)。学院对系主任、教学副主任、科研副主任、系教师委员会的工作职责有明确规定。该队伍结构合理而稳定,素质水平较高,服务意识强,能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办事效率高,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较为显著。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执教水平及自身综合素质,管理者先后到其他建筑院校或参加高校全国交流会议学习管理经验,以促进教学管理质量的优化和提高。

表5-1 建筑系教学管理岗位设置

岗位

系主任

副系主任(教学)

副系主任(科研)

教师委员会主任

系主任助理

教研室

负责人

教研室

秘书

总计

人数

1

1

1

1

1

4

4

13

表5-2 建筑系管理队伍结构情况

管理队伍总人数

学位结构

职称结构

年龄结构

博士

硕士

学士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30-39岁

40-49岁

50-60岁

13

4

31%

7

53%

2

16%

3

23%

6

46%

4

31%

6

4

3

(3)院校督导及校园网络平台对教学质量的监督

督导与评教工作是学院抓教学管理的一项常规工作,尤其是学校开展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以来,更是将该项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用制度来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学校设立了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督导机构:学校教学督导委,学院教学督导组,形成了完善的听课监督制度,并进行每学期的开学检查、期中或期末的巡考、毕业设计的督查,通过《教学情况反映》、《督导通报》及时公开检查结果,对发生教学事故及违反教学纪律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严格依照《四川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进行处理,确保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和落实。

学校管理部门和建筑与环境学院通过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学生评教、领导干部听课、专家和同行教师听课评课、教学事故的查处、校长信箱和教务处举报电话等工作环节,确保各教学环节均达到质量标准。

建筑学专业严格执行和落实校、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质量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2009-2014学年,本专业所有任课教师中被学生评价为优良的比例达96%以上。

学校教务处充分利用校园网教学评分系统,开展校园网上的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必须参与所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使教师有渠道得到较为客观的信息,以改进教学工作。学生评教结果从去年开始被学校作为本校教师职称晋升资格审查的必备条件之一,今年则作为评定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

(4)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化

现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涉及教学基本规范、教学计划与教学改革、教学基本建设、实践教学、教学运行与学籍管理、教学质量监控、考核质量标准、考场规则、试卷和设计(论文)归档要求等诸方面。近年来,四川大学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和创新,并汇编成了《四川大学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四川大学教师手册》、《四川大学学生手册》、《四川大学关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有关规定》等,明确了各个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管理人员活动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制定了奖惩措施,鼓励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学校各级部门狠抓制度的宣传和落实,严格开展教学管理,成立了教学评估与质量督查办公室,建立了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督导机构。

按照学校统一规定,学院每年度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并作为评聘职称、年终考核、激励先进、惩处教学事故责任人等的重要依据。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细化管理条例,制订了《建筑与环境学院教学工作管理条例》、《建筑与环境学院教学工作考核制度实施细则》、《建筑系毕业设计实施规则》和《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文件》等。并且加强课堂教学秩序及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管理,组织教师学习学校制定的《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要求大家做到为人师表、规范行为、不迟到、不提前下课。任课教师参与并监督学生上课考勤,严肃课堂纪律,对违反校规校纪者,按《学生手册》有关规定处理。

对教学计划中开设的各门类课程,本专业均按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制定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编写教学大纲、教案、设计任务书、实验指导书、实习任务书等有关教学文件。


6. 近三届专业实习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情况;

(1).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对建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们在国家就业政策方针指导下,贯彻“统筹安排与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和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的方针,实施在一定的服务范围内,由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方式,签订就业协议,落实就业计划的就业政策,着重对学生进行毕业前就业思想教育。

近4年来建筑与环境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生的分配去向如下表(2010—2013):

单位性质

人数(人)

设计部门

121人

企业部门

13人

行政部门

2人

研 究 生

53人

出国留学

23人

其 它

18人

合 计

230人


(2)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实习及就业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情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毕业生实习及分配到工作岗位上的表现情况,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向有关用人单位发出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函件。从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中,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扎实;

2.动手能力较强,能较好的胜任所承担的工作;

3.上手快、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分配到工作岗位后,部分学生已经成为设计骨干;

4.具备很好的集体观念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与技巧;

5.能熟练掌握相关建筑软件,在实际工作中有较强的运用能力;

6.有较强的创新与开拓精神;

7.毕业生政治思想素质获得一致好评;

8.能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以及专业领域的各种新动向。



7.本专业办学的特色和创新

建筑学专业所在的四川大学是一所在全国范围内为数不多的文、理、工、医、艺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其文学、历史等社会学科名列全国前列,具有强大的人文历史、社科艺术学科群背景。同时建筑与环境学院各类相关土建环境类工科学科和专业也很齐备,这些都为建筑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文理交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办学基础。

(1)办学思想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紧密结合当今社会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现实状况,充分融入四川大学“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在“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指导下,在总结建筑学专业二十余年的办学历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培养“兼备人文艺术修养和专业工程知识,设计创新和理论研究并进,立足西南兼具国际化视野”的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办学思想。

(2)办学目标

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在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四川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等历史机遇下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基本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我校的自身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目标:通过增进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基础理论修养,强化建筑学专业基本知识,加强理论、设计、技术、实践和表达等方面的训练,培养能从事大中型规模及复杂功能的建筑设计、科研、教育及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建筑人才(建筑师)。

(3)办学方法

(a)遵循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的规律,将本科教育按年级划分为1-2-2三个阶段,明确各阶段的能力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体系和主干课程内容,并强化前后课程的连贯性,保证五年制专业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b)重视基础理论的教育,突出创新能力和设计技能的培养,强调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的训练,将实践环节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升专业综合素质;

(c)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各年级专业课程教学团队负责制,通过梳理各教学阶段的不同特点,全面开展教学质量监控的模块化管理。

(d)引入国际合作教育模式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性,帮助学生拓宽专业领域的国际视野,了解世界范围内建筑学科领域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接触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教学特色

在保证建筑学专业基本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以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于本专业办学基本要求为基本,依托四川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贯彻四川大学“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精神,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a)坚持通识教育与个性培养相结合,注重多样性

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历经多次调整,目前已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体系。在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体系下,结合四川大学本科“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还设置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组: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及个性化教育,涵盖“学术研究型、创新探索型、实践应用型”三大类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四川大学多学科综合型大学的优势。

在具体的教学计划中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计划中开设的《建筑设计基础》系列课、《建筑设计》系列课、《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等核心课程,构建了专业教育的核心知识框架。学生可在满足每类课组的优选课和学分要求的前提下选择不同的课程,由此构成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这种不同选课组合旨在培养出既符合专业教育目标又具有知识专长的个性化人才。

(b)明确各教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加强系统性

根据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五年制本科教育基本要求,围绕建筑学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在以往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建筑学五年本科教育过程中各阶段教育培养的目标,并以此合理构建各培养阶段的课程模块,做到承上启下,环环相扣,形成系统和完善的教学体系。

(c)重视基本功训练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性

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建筑学教学将课组设置分为三大体系,分别培养设计、表达、技术、理论、修养、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其中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理论课分为观察与认知建筑阶段、理解和设计建筑阶段和设计与研究建筑阶段,这三个阶段循序渐进、整体推进。建筑设计主干类系列课程中,通过抄绘分析、踏勘调研、测绘制图、模型制作等课程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按照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空间创造与实践技术相结合、建筑创作与建筑文化的继承相结合等方面设置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发展创新意识。

(d)重视建筑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注重职业性

结合国家的注册建筑师制度,在课程设置上围绕建筑设计主干课,在原有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技术、建筑历史和理论、城市规划、建筑法规、建筑经济、建筑施工与设计业务管理等课程基础上,《2008年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修订版)》已增设与建筑师注册考试和工作实际需求紧密相关的《建筑结构及选型》、《场地设计》、《建筑安全》和《建筑师职业教育》等课程,并始终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建筑师基本技能训练。同时通过分组合作调研考察、测绘制图等课程内容以及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为以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e)重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强化实践性

根据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实习内容,如认识实习、美术实习、古建测绘实习、工地实习、毕业实习等多项实习。除此之外还设有16周的设计院实习,为学生了解实践工作环境和流程提供了良好机会。通过系列实习可以深化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加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训练,更好地适应职业性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5)办学创新

四川大学一贯重视高等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近年来,学校围绕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提出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确立了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了“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依据学校“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更新完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建筑学专业办学方面具有以下办学创新点:

(a)结合建筑学科的特色科研方向,深化专业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四川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推动课程内容的更新,同时充分依托本学科六大研究方向,深化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内容,强化学科科研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突出课程教学的特色。如《建筑概论》课程中新增城市与建筑认知环节;《古建测绘》了解川派建筑的特点及其营造方法,加强对四川地区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认识;在《城市设计》课程中与法国学生开展了以城市、艺术、遗产的主题活动,进行了“MAPING 成都”的有关城市空间与行为课题的调研与分析;以建筑技术方向为例,结合建筑物理实验室和建筑绿色实验室的建设,有关生态、技术的应用设计已经形成与建筑设计相互渗透的格局。在绿色低能耗建筑方面也具备了学科交叉研究的优势与经验成果。

(b)拓展专业国际视野,加强国际联合课程设计教学

近几年连续派出本科生到国外学习,进行联合培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积极探索并实施与国外大学建筑学院联合教学,目前已与丹麦VIA联合开展了多次题为旧建筑改造设计的课程教学。先后与法国拉维莱特国立建筑学院及意大利费拉拉大学开展了国际联合课程设计周教学活动。

我系与丹麦VIA大学学院于2010年签订了3+1+1的建筑学本科双学位,已进行了双方学生建筑设计课程联合设计;与美国劳伦斯大学建筑学院签订2+2+1的联合培养体系。这些国家交流活动拓展了本科生的国际化视野,锻炼了教学队伍,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c)国内与国外结合,校内师资与校外工程师联合教学,丰富专业教学手段

2010年四川大学开展了引进“高端外籍教师”的战略计划,建筑学专业全职引进了日本东京大学藤井明教授及教学团队,从事建筑学本科教学,国内与国外教师联合形成教学团队,拓展了设计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尤其在毕业设计教学中,鼓励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设计院高级建筑师联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既能获得校内理论知识的提升,同时也能提前把握工程设计的技术规范要求,使毕业设计成果的深度大大提高。

(d)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重视本科教学实践环节

四川大学历来把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每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订中,学校均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以充分保证实习、实训教学时间和效果。

实践教学包括各类教学实习、课程设计、设计院实习、科研训练与创新实践等环节,实践环节所占比重较大。重视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一贯传统和特色。本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保持了过去的传统,严格按照培养计划和评估委教学要求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均安排有实验、课程设计或后续教学实习。同时,在学校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建筑学专业已先后和省内多家最具实力的设计单位签订了共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为加强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有效落实与实施提供了更好的制度保障。

(e)结合学校“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

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更早、更多地接受科学研究基本训练,为优秀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实现科研资源与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学校决定启动四川大学大学生“三大计划”及科研训练计划、创新性实验计划、探索性实验计划。这些计划采用教师科研学生参与制和专门项目申报立项制两种方式,积极倡导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合作,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学校设立“四川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专项奖学金”,将定期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优秀成果和指导教师进行评奖。本科学生可以进入教师实验室或课题组参与科研活动,参与科研项目立项的前期准备、开题报告、项目检查和项目结题等工作,认识和了解科研项目的基本思想和工作方法;协助或者独立,完成科研工作中的部分内容(如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翻译资料、实验室工作、数据分析等),在科研氛围中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精神,促进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养成。本科生可以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自拟科研题目申请立项,进行调查研究、文献查阅、分析论证、制定方案、提出设计策略等独立的科研能力训练,课题由教师或科研人员负责指导,由学校组织专家评议、审核。

学校构建“323+X”大学生创新体系,制定了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创建了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基地,创新实践活动锻炼出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人才,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本专业一直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实践性工程,教师耐心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以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更新时间:2018-01-19 23:17:19点击次数:打印

关闭